图片
你为什么会情绪失控?
因为一点冒犯,就怒火中烧;因为一次挫败,就万念俱灰。
你的心,像一艘没有锚的船,在情绪的海洋里疯狂摇摆。
两千多年前,一个叫张良的落魄贵族,刺杀秦始皇失败,亡命天涯。他心中充满了亡国的仇恨与刺秦失败的狂怒。
直到他在圯桥之上,遇到一个老人,三次为他捡起掉落的鞋子,并恭敬地为他穿上。
那一刻,老人看到的,是一个能压制住内心万丈波澜的年轻人。于是,他传下了一部奇书——《素书》。
这本书,治的不是张良的勇武,治的是他的心。
你情绪不好,就是因为你的心里,没有这样一部“素书”。
图片
1. 观其始末者,不惑于当下。
《素书》开篇即讲:“明于盛衰之道,则不困。”
意思是,当你洞悉了事物兴盛与衰亡的完整周期,你就不会被眼前的困境所缚。
你为什么痛苦?因为你的世界,只有“现在”。
张良刺秦失败,亡命下邳。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。
按常人的情绪,他应该要么复仇,要么沉沦。他的视野里,只有“失败”这个结果。
但《素书》的智慧,给了他一副“望远镜”。
他看到的,不再是博浪沙那一次失败的行动,而是大秦帝国“盛”的背后,早已注定的“衰”。他读懂了天下大势的起承转合。
所以,他能忍。他能在一个小地方,安静地等待,等待那个“衰”的节点到来。
庸人被“当下”的情绪绑架,一次失利,就是世界末日;一次得志,便以为拥有了永恒。
智者在书页间纵览千年,他们站在历史的峰顶,俯瞰着脚下每一个“当下”,都不过是巨大循环中的一个点。
当你读懂了《素-书》里“负薪构堂,必先治基”的道理,你就明白,所有伟大的事业,都必须经历一个漫长、枯燥、无人问津的“治基”阶段。
你便不会为暂时的默默无闻而焦虑。
当你读懂了“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的全局观,你便明白,眼前这点口舌之争、一时得失,根本不值得你投入一丝一毫的情绪。
读书,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为了升维。
它让你从一个只能感受眼前温度的“点”,变成一个能看懂整张气候图的“观察者”。
图片
2. 内求其根者,不乱于外物。
《素书》里有一句极精辟的话:“收视反听,则能究其几。”
把向外看的目光收回来,把向外听的耳朵关起来,反过来审视自己的内心,你才能洞察事物最微妙的那个“苗头”。
你的情绪,本质上是对外部刺激的“应激反应”。
圯上受书,是《素书》智慧最生动的一次预演。
老人第一次把鞋扔下桥,这是“外部刺激”。年轻气盛的张良,第一反应是“怒”,想揍他。这是“情绪”。
但他强行压制住了。他开始“收视反听”,审视自己的内心:我为什么愤怒?因为自尊受辱。这个老人为什么要侮辱我?他不像个普通人。这背后一定有“几”。
他勘破了这一点,于是,他所有的情绪,都烟消云散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极致的恭敬与耐心。
弱者的心,是一个靶子,外界射来任何一支箭,都能正中红心。别人的一句评价,就能定义你的悲喜。
强者的心,是一面镜子。它能清晰地照见外物,但外物穿不透它。他们永远在问:这个刺激,触动了我内心的哪个“根”?是我的虚荣,我的恐惧,还是我的贪婪?
当你通过读书,能像一个解剖师一样,冷静地解剖自己的情绪时,你就夺回了主宰权。
读书,就是把前人的智慧,变成你手中的“手术刀”,让你有能力去解剖那个最复杂的谜题——你自己。
图片
3. 心有定盘者,不畏其风波。
《素书》的核心,是“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”这五个字。
它在你心里,建立了一个坐标系,一个“定盘星”。
当外界狂风大作,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可靠时,这个坐标系,是你唯一的方向。
刘邦一统天下,大封功臣。这是何等的高光时刻。
但紧接着,就是兔死狗烹,韩信、彭越、英布,一个个被清算。
身处其中的张良,情绪应该是什么?还是狂喜之后的巨大恐惧?
他的表现却是异常平静。
因为他心中的“素书”告诉他:“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。”
他信奉的,不是刘邦的赏赐与信任,而是“天道”这个永恒不变的秩序。
他的锚,不在船上,而在天上。
所以,他能毅然决然地放弃所有权力,自请“辟谷”,追随赤松子而去。他的行为,不是被恐惧驱动的,而是被他内在的“道”所指引。
一个没有内在秩序的人,他的情绪,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的“喂养”。升职了,就开心;被裁了,就崩溃。他的喜怒哀乐,都寄生在别人身上。
读书,尤其是读那些关于“道”的经典,就是为了在你心中,找到那个超越一时成败、超越个人得失的“定盘星”。
图片
▽
别再抱怨你的情绪了。
你的情绪,只是你内心贫瘠与混乱的忠实警报。
从现在起,去读那本属于你的“素书”。
在历史的兴衰中,获得超越当下的视野;在向内的审视中,获得驾驭情绪的缰绳;在永恒的道义中,找到安身立命的锚点。
当你内心有了秩序,整个世界都无法再让你失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顺阳网-炒股配资服务网-杠杆炒股-实盘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